中国足协于 6 月 30 日正式公布国足新一期教练组名单,塞尔维亚籍教练德扬・久尔杰维奇出任代理主教练,率队征战 7 月韩国东亚杯。此次调整中,最受关注的变动是郑智、陈涛等老面孔缺席,取而代之的是曾辅佐久尔杰维奇执教 U20 国青队的万厚良,成为中方助教团队核心。
一、教练组架构:久帅嫡系主导,战术风格明确
此次教练组以久尔杰维奇为核心,形成 “外籍主帅掌控战术、本土助教辅助执行” 的架构。具体分工如下:
- 代理主教练:久尔杰维奇(塞尔维亚),曾带领 U20 国青终结对韩国 24 年不胜纪录,擅长 4231 阵型与防守反击体系,强调高位逼抢与快速转换。
- 助理教练:萨沙・克利亚季奇(克罗地亚),长期与久尔杰维奇合作,负责战术细化与球员技术指导;万厚良(中国),作为中方代表,承担训练协调与更衣室沟通职责。
- 专项教练:李雷雷(守门员教练)、薛申(体能教练),延续此前团队配置,确保训练体系的连贯性。
这一组合体现足协 “短期成绩优先” 的思路 —— 久尔杰维奇团队在 U20 国青已验证防反战术的有效性,而万厚良的加入可降低中外沟通成本,尤其在年轻球员磨合阶段至关重要。
二、郑智陈涛出局:新帅用人逻辑与足协妥协
郑智、陈涛的离任引发广泛讨论。两人此前在伊万科维奇团队中担任中方助教,郑智更身兼足协执委职务,被视为 “管理层与教练组的桥梁”。但此次调整源于久尔杰维奇的主动要求:他倾向于使用熟悉其战术体系的助手,而万厚良在亚运队、U20 国青的合作经历成为关键优势。
从足协角度看,这一决定体现对临时主帅的充分授权。尽管郑智已办理赴韩签证,但管理层最终选择支持久尔杰维奇,旨在避免重蹈伊万科维奇时期 “中外教练理念冲突” 的覆辙。有内部人士透露,此举并非否定郑智能力,未来若教练组重组,他仍可能回归。
bwin三、万厚良的角色:从 “万金油” 球员到战术执行者
新任中方助教万厚良的履历颇具戏剧性。球员时代,他司职中后卫,曾效力北京人和、贵州人和等队,2013 年随队夺得足协杯冠军,以 “全能型防守者” 著称。2009 年租借韩国全北现代期间,他虽因语言障碍出场有限,但近距离观察到 K 联赛的战术体系,为日后执教埋下伏笔。

退役后,万厚良转型教练,先后执教 U21、U23、U19 国家队,尤其在 U20 国青与久尔杰维奇的合作中,展现出对防反战术的深刻理解。他擅长通过高强度对抗训练提升球员体能,并能以亲身经历激励年轻队员。此次出任国足助教,他的核心任务是协助久尔杰维奇将 U20 时期的战术框架移植至成年队,同时承担 “传帮带” 职责,帮助蒯纪闻、王钰栋等新星适应国际比赛节奏。
四、东亚杯目标:磨合阵容与检验战术
此次教练组调整直接服务于东亚杯备战。国足将于 7 月 7 日首战韩国,随后对阵日本和中国香港。久尔杰维奇已明确两大目标:
- 激活进攻端:重用 U20 新星,解决 “锋无力” 顽疾。王钰栋、拜合拉木等球员将获得更多出场机会,考验其在成年队的适应能力。
- 证明战术适配性:将 U20 国青的快速防反移植至成年队,尤其在对阵日韩时展现执行力。此前伊万科维奇的 “菱形中场” 因攻防失衡导致世预赛四连败,久尔杰维奇的体系被视为更务实的选择。
为应对韩国高温天气,东亚足联将参赛名单上限从 23 人增至 26 人,这为教练组提供更多试错空间。久尔杰维奇计划从 50 人候选名单中筛选球员,重点考察年轻球员的抗压能力。
五、舆论争议:信任与质疑并存
此次调整在社交媒体引发两极反应。支持者认为,久尔杰维奇的 “铁腕用人” 体现改革决心,万厚良的加入可提升战术执行效率;反对者则担忧,郑智的离任削弱更衣室领导力,且新帅团队缺乏成年队执教经验。
资深足球评论员马德兴指出,此次调整是 “风险与机遇并存”:若东亚杯成绩不佳,久尔杰维奇可能成为下一个 “背锅侠”;但若能在日韩 “二队” 身上拿分,甚至复制 2010 年高洪波率队夺冠的奇迹,将为国足亚洲杯分档争取优势。
无论结果如何,此次教练组变动标志着国足进入新一轮战术实验期。久尔杰维奇与万厚良的 “中外搭档” 能否在短时间内重塑球队精气神,7 月的东亚杯赛场将给出初步答案。